“只有窄开间的两面通风采光,楼房中间留个采光大窗直照楼底,阴雨天气白天得开灯,瘦长而高的楼房不好布局,住起来不够舒适。”这是一些“竹筒房”住户的心声。仅在玉林城区的电脑城、工业品市场周边,民主路、公园路等路段两侧,还有在一些“城中村”,一栋栋“竹筒房”拔地而起,铺面用来做生意或车库,楼上住人或作仓库,造型外观单调无特色,满足不了人们追求舒适居住环境的需求,不利于提升城市的品位。
“竹筒房”成片分布
走在玉林城区的街道、开发区,不难发现又窄又高类似竹筒的居民楼,多数楼房超过3层,以5层半的居多。开间约4米宽,进深有10多米,民间还有人叫是“火柴盒”。相邻的“竹筒房”两侧墙壁紧紧贴着,不加装饰还有红砖外露,只有前后的外立面加以瓷砖或油漆修饰。一栋栋“竹筒房”沿路连成长长一条带状,如同厚厚的一大堵墙体,临街的1楼大多数作为铺面出租,只留下楼梯间并不宽敞的位置,或多或少存在消防安全隐患。
在大北路美食街一个经营粉类的临街铺面,记者遇到了房东周先生。他说,他的这栋楼前后开间3米多宽,后开间的楼距才1米多,进深差不多有20米,楼高5层,楼梯设置在楼房中间,楼顶有个大玻璃窗采光。记者从门口走进去,越往里光线越暗,虽然中间有采光窗,但是楼梯上白天仍要开灯照明,台阶又高又陡,楼梯把每层的房间左右隔开,空气流通性较差,让人感觉到闷热。可喜的是,美食街改造后,这些临街楼房的正立面装修一新,建筑景观颇具特色。
追求良好居住环境
近年来,玉林城区越来越多楼盘遍地开花,提升了城市品位,逐渐改变了市民居住观念,“竹筒房”、的居住环境不能完全满足市民追求良好生活品质的需求。
住在垌口市场附近的郑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,一直以来,千篇一律的“竹筒房”是不少玉林人的安居之所,有些临街楼房清一色的白瓷砖、蓝玻璃,显得很呆板没特色。他家也是临街“竹筒房”,一个铺面的宽度向天空要空间,除了一楼铺面可出租外,楼上的人住起来感觉没有商品套房那么舒适,每个楼层没有阳台,衣服得挂到楼顶晾或放在房间开窗透气,每一层的房间和厅堂只能直列分布。
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的7位市民大致认为,玉林城区的大变化让玉林人感到高兴,“竹筒房”是玉林城市建筑发展的一个阶段代表,应该与时俱进加以合理改造,继续散发出更加浓郁的地方特色气息。
重点改造“竹筒房”
自治区党委办公厅、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《广西城乡风貌改造工作实施方案》,全区城乡风貌改造工作从2009年9月至2012年9月,用3年时间分四期工程组织实施。城乡风貌改造的重点包括改造“竹筒房”和对改造区域的环境综合整治,主要改造城市主要交通出入口两侧的建筑物外立面;改造主要交通干道两侧可视范围的村庄房屋外立面;改造建制镇以上城市临街而建的“竹筒房”;改造城市主干道可视范围城中村的“竹筒房”;改造区域的城镇基础设施、市政公共设施配套和环境综合整治。
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,我市对“竹筒房”的改造,一是对建筑构造具备改造条件的“竹筒房”,改善通风采光,消除安全隐患,改造外立面。二是对具备整体拆除新建条件的“竹筒房”,建设具有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的新街区。三是对不具备整体拆除新建条件的“竹筒房”,着重对其外立面进行“穿衣戴帽式”的改造。